科技--历年最高科技奖
发布时间:2024-11-05  访问次数:132

历年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精要简介

2000

吴文俊,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文俊,男,1919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201757日逝世。
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数学的诸多领域。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吴文俊院士热爱祖国,有高尚的科学道德,是数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始终站在数学领域的前沿,做出了原创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籼型杂交水稻发明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男,1930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2021522日逝世。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袁隆平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并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项国际奖励。

2001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选,男,19372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2006213日去世。

王选院士是著名的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象的计算机处理研究。1975年开始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开创性地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画特性的方法。同时,他又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在国内外得到迅速的推广应用,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
王选院士热爱祖国,热爱科技事业、积极培养人才。多年来,他始终站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积极推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促进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黄昆,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昆,男,19199月出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200576日去世。
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从理论上预言了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以后被称为黄散射黄散射已发展成为一种能直接研究固体中微观缺陷的有效手段。他的多声子跃迁理论,以黄一里斯因子而著称于世。他提出关于描述晶体中光学位移、宏观电场与电极化三者关系的黄方程和由此引申的电磁波与晶格振动的耦合,即后来333称为极化元的重要概念。他与M.Born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经典性科学专著。他的理论对信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半个世纪以来,他不仅对固体物理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还对高等学校中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的教学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黄昆院士热爱祖国,热爱科技事业。近年来,他与合作者对半导体超晶格的电子态和声子模开展了系统的富有成效的研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超晶格的电子态和声子模开展了系统的富有成效的研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2002

金怡濂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怡濂,男,汉族,19299月出生于天津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
金怡濂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技术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予以实现,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金怡濂院士热爱祖国,品格高尚。长期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我国计算机事业,并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目前仍工作在超级计算机研制的第一线。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2003

刘东生,地球环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东生,男,中共党员,19171122日出生于辽宁省。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200836日去世。

刘东生院士是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近60年从事地学研究中,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他热爱祖国,奉献于地球科学事业,在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做出了重大的科学贡献。他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他领导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化科学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及国际第四纪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心之一。他的工作推动了地球环境科学的发展,使我国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立于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

王永志,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志,男,中共党员,19321117日出生于辽宁省。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导弹设计专业,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工作。
王永志院士是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40多年来在我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永志院士热爱祖国,将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40多年来,始终奋斗在研制试验的第一线,树立了较高的威信,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航天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04

空缺

2005

叶笃正,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笃正,男,19162月出生于天津市,1948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1016日逝世。
叶笃正院士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如下:1 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2 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成为对遥相关和遥响应的理论解释。3)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这些发现和理论成为研究东亚气象学问题的重要文献,奠定了我国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4)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这个独创的理论完善了大气运动各分量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物理解释,在天气预报业务上有重要的应用。5 开拓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包括气候和植被过渡带的敏感性、全球变化中大气化学的作用和“有序人类活动”适应全球变化等。6)对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的卓越贡献。叶笃正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提高气象业务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此外,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建立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叶笃正院士热爱祖国,热爱气象科学事业,孜孜不倦,努力进取,敢于创新,作出了重大的科学贡献。他在气象学和全球变化科学上的理论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公认并得到高度评价。他培养的几代气象工作者,分别成为各个时期中国气象科研和业务发展的骨干力量。

吴孟超,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孟超,男,19228月出生于福建省,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2021522日逝世。

吴孟超院士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如下:1 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2)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3)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推动了国内外肝脏外科的发展,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原创于我国,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吴孟超院士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医学事业。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国际肝胆外科界享有较高的威望。他教书育人,提携后骏,培养出大批肝胆外科专家。 

2006

李振声,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男,19312月出生于山东省。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陕西省西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
在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院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还是我国有重要影响的农业发展战略专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有40余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这项原创性成果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开创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通过系统鉴定筛选氮磷高效小麦种质资源,深入研究其生理机制与遗传基础,培育出可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的小麦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
李振声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毕生奉献于小麦远缘杂交遗传与育种研究,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现活跃在农业科研第一线,继续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2007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闵恩泽,男,19242月出生。201637日逝世。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六十年代初,他参加并指导完成了移动床催化裂化小球硅铝催化剂,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硅铝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固定床烯烃叠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剂制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他开发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重要活性组分超稳Y型分子筛、稀土Y型分子筛,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多套工业装置推广应用,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八十年代以来,他从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基础研究,亲自组织指导了多项催化新材料,新反应工程和新反应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工作,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创新的先行者。
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

吴征镒,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征镒,男,19166月出生。2013620日逝世。
吴征镒院士是著名植物学家,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著名学者。
吴征镒院士参加并领导中国植物资源考察,开展植物系统分类研究,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历史。他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现有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摸清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家底。提出“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观点。科学地划分了中国植物属和科的分布区类型并阐明了其历史来源,形成了独创性的区系地理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提出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完成中国植物区系区划,为资源保护和国土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修改了世界陆地植物分区系统,为植物区系区划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领导了中国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出了前瞻性的部署。
吴征镒院士知识渊博,是国际知名的植物学家,为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出了基础性、开拓性、前瞻性的重要贡献。治学严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科学家。

2008

王忠诚,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忠诚,男,192512月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2012930日逝世。 
王忠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他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创新性贡献。
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总结出一套不同脑干肿瘤采取不同手术入路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要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手术质量和数量居世界领先。
在发现脑干具有可塑性的基础上,他又悉心研究脊髓结构及功能,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得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迄今他带领团队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居世界领先。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他率先提出了“大型血管母细胞瘤术后可产生正常灌注压突破”的观点,利用术前供瘤血管栓塞、术中亚低温等措施,有效地预防了“正常灌注突破现象”的发生,使手术死亡率降至4.3%,并极大降低了手术致残率,而该项手术死亡率国际综合组报道高达24%。
他带领他的团队建立了神经外科手术新方法,解决了神经外科领域众多世界性难题,极大地提高了脑干肿瘤、脊髓内肿瘤、丘脑肿瘤、颅底中线肿瘤等疑难脑病疗效,让患者术后基本享有正常人的生活质量,把我国神经外科整体水平带入世界先进行列。
王忠诚院士牵头组建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统一了全国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他创建并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他带领学生研制成功了国产导管、球囊栓塞等七种材料,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的空白。他领导并组织我国神经流行病学的调查工作,为党和国家制定预防政策提供了依据。 

徐光宪,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光宪,男,192011月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2015428日逝世。
徐光宪院士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
徐光宪院士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彻底改变了稀土分离工艺从研制到应用的试验放大模式,实现了设计参数到工业生产的“一步放大”,引导了我国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为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串级萃取理论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竞争中的地位,迫使国外稀土垄断企业纷纷减产和停产。
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家,他撰写了《物质结构》自1959出版以来,已修订再版印刷了20余万册,迄今依然是化学领域的重要教学参考书,教育和培养了我国几代化学工作者。该书1988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是化学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教材。几十年来,他不仅培养了博士生和硕士生近百人,还为我国稀土产业界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

2009

谷超豪,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谷超豪,男,19265月出生于浙江温州,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2012624日逝世。
谷超豪是著名的数学家,在当今核心数学前沿最活跃的三个分支――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及其交汇点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谷超豪早期从事微分几何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无限连续变换拟群》被认为是继20世纪伟大几何学家E.嘉当之后,第一个对这一领域做出的重要推进。
谷超豪在高速飞行器设计相关的数学理论研究取得终压成果,为解决超音速空气动力学中的若干重要数学问题做出了先驱性的工作。
在混合型方程研究中,他首先发展了K.O.弗里得里斯所提出的正对称方程组的高阶可微分解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多个自变数的混合型方程,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现象,深刻地揭示了混合型方程的本质,把多元混合型方程的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谷超豪在与杨振宁合作时,他最早得到经典规范场初始值问题解的存在性,对经典规范场的数学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后来谷超豪又给出了所有可能的球对称的规范场的表示;首次将纤维丛上的和乐群的理论应用于闭环路位相因子的研究,揭示了规范场的数学本质。
刻划规范场及基本粒子的 -模型是闵科夫斯基空间到黎曼流形的调和映照。1980年,谷超豪用独特的微分几何的技巧,证明了1+1维调和映照整体解的存在性。他的这一突破性的工作引发了众多国际顶尖数学家的关注和后续研究,形成被国际学术界称为“波映照”的研究方向。
 
谷超豪一贯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几十年来,他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其中有3位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家栋,男,19294月出生,辽宁省复县人。1958年毕业于前苏联儒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1985年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领导卫星研制和发射的技术管理工作,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拥有相关技术的国家。
他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3个我国第二代应用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他担任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代和二代工程总设计师,作了多项重要决策,主持解决多项重大工程技术问题。
他是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他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提出了工程研制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作出重要决策,主持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问题。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在一年工作寿命内实现了全部工程目标与科学目标,并实现可控撞月。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获得圆满成功。
孙家栋50年来倾注于中国的航天事业,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继续活跃在我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他为人正直,顾全大局,并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通过航天工程实践,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

2010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师昌绪,男,192011月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20141110日逝世。
师昌绪院士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他率队研制的铸造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该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迄今为止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他在金属凝固理论方面发展了低偏析合金技术,通过有效控制微量元素以降低合金凝固偏析。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他的指导下,正研发应用于各类飞机发动机和大型燃气轮机定向、单晶等系列高温合金和复杂型腔的铸造技术。他还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开发出多种节约镍铬的合金钢,解决了当时我国工业所需。
昌绪院士组建了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领导建立了全国自然环境腐蚀站网,为我国材料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了大量基础性数据。他大力提倡传统材料与新材料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促进了我国材料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他推动了我国材料疲劳与断裂、非晶纳米晶等学科的发展;他提出我国应大力发展镁合金,倡导并参与我国高强碳纤维的研发与应用。
师昌绪院士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制定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开创了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动咨询模式;建言大飞机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立项实施。
师昌绪院士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在他领导的研究团队中,多人已成为材料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男,192411月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院士作为一名血液学专家,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临床表现最为凶险的一种白血病类型,其缓解率低、死亡率高。王振义院士依据诱导分化学说,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APL的诱导分化疗法,证明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将恶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证实。在有效缓解治疗APL的基础上,王振义院士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APL,可使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5%,从而使APL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为此,国际血液学界特将此方案誉为“上海方案”。在临床治疗获得成功的同时,王振义院士又揭示了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APL是一种针对致癌蛋白分子的“靶向治疗”方法。维甲酸的应用开拓了人类治疗肿瘤的新思路与新途径;“上海方案”是诱导分化学说的具体体现,是靶向治疗的成功范例。
王振义院士医德高尚,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血液学专业人才,至今仍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

2011

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良镛,男,19225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现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吴良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他长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和学科发展研究,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层次和系统,发展了区域协调论、有机更新论、地域建筑论等创新理论;以整体论的融贯综合思想,提出了面向复杂问题、建立科学共同体、形成共同纲领的技术路线,突破了原有专业分割和局限,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他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在京津冀、长三角、滇西北等地取得一系列前瞻性、示范性的规划建设成果。
吴良镛院士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六十五年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呕心沥血,勤耕不辍,为城乡建设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谢家麟,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家麟,男,19208月出生于哈尔滨市。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途中受阻。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2016220日逝世。
谢家麟院士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55年在芝加哥医学中心,他担任首席物理学家,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电子束治疗癌症的新领域。
1955
年回国开展加速器研究,他带领团队建成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跨越式地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该加速器建成即投入国防建设使用,为两弹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设计和建设,创造了国际加速器建设史上的奇迹,我国从此在τ-粲物理研究领域占据了国际领先地位。
上世纪90年代,他提出开展自由电子激光研究的863项目建议,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为亚洲第一台产生激光并实现饱和振荡的装置,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及西欧后实现红外自由电子激光饱和振荡的国家,奠定了我国自由电子激光发展的基础。
2000
年,谢家麟院士提出速调管同时作为微波源和电子源的紧凑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创新性构想,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紧凑型新型加速器样机,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并申请了国家专利。谢家麟院士对促进我国加速器领域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谢家麟院士爱国敬业,求实创新,学风严谨,淡泊名利,毕生奉献于粒子加速器研究,培养了一大批加速器技术专业人才,为我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2

郑哲敏,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哲敏,男,192410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195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2021825日逝世。
郑哲敏院士是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他长期主持力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倡导建立了多个新的力学分支学科,并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在地下核爆炸效应的研究中,他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该模型将爆炸及冲击荷载作用下介质的流体、固体特性及运动规律用统一的方程表述,堪称爆炸力学的学科标志,可准确预测地下核试验压力衰减规律,为我国首次地下核爆当量预报做出了贡献。在穿破甲研究方面,他带领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射流开坑、准定常侵彻、靶板强度作用的相关理论;得到了穿甲相似律和比国际流行的Tate公式更为有效的穿甲模型;建立了破甲弹高速流拉断的理论;建立了金属装甲破甲机理模型和破甲相似律,获得了比国际公认的Eichelberger公式更符合实际的侵彻公式。这些工作为我国相关武器的设计与效应评估提供了坚实的力学基础。基于流体弹塑性理论,郑哲敏院士还开辟了爆炸加工、瓦斯突出、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关键技术领域,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核心难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在材料力学的研究中,他提出的硬度表征标度理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并以其与合作者的姓氏命名为C-C方法。作为中国力学界在国际上的代表,他积极参加和组织各方面的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合作,显著提高了中国力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郑哲敏先生心系祖国,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呕心沥血,严谨创新,团结奋进,平易近人,培养了大批力学领域的杰出人才。

王小谟,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谟,男,193811月出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曾任电子工业部38所所长、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谟院士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并在国际雷达装备同台竞技中为国产雷达赢得了世界声誉。
王小谟院士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基于二维有源相控阵体制的三面阵背负罩新型预警机工程方案,带领和组织国内研发团队同步开展研制工作,掌握预警机设计方法和主要关键技术,锻炼和培养技术队伍,为我国自行研制预警机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我国国情,王小谟院士率先提出开展轻型预警机的预先研究,并主持制定了技术方案,为国家决策研制轻型预警机创造了条件。他还提出利用国产飞机实现预警机出口的设想,并担任原型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原型样机设计与制造,推动实现了我国预警机装备出口。他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了数字阵列雷达预警机地面样机技术攻关,为研制新型预警机奠定了基础。
王小谟院士学术造诣深厚,甘为人梯,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他先后培养出18位我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目前他仍坚持工作在科研一线,谋划和推动我国预警机事业发展。

2013

张存浩,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张存浩,男,19282月出生,山东无棣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48年留学美国,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张存浩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张存浩与合作者研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高效熔铁催化剂,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产率均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比较全面完整地解释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我国化学激光领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张存浩院士还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100飞秒。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明确此量子干涉效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波的干涉。 
张存浩院士一贯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几十年来,他积极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团队中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积极推动制定资助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政策和制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发展空间。

程开甲,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程开甲,男,19188月出生,江苏吴江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留学英国,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工作。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1117日逝世。
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程开甲先后在自由粒子狄拉克方程严格证明、五维场论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与导师波恩共同提出了超导电性双带机理。他在国内率先开展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在多年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
程开甲建立发展了我国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我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领导并推进了我国核试验技术体系的建立和科学发展,指导建立核试验测试诊断的基本框架,研究解决核试验的关键技术难题,满足了不断提高的核试验需求,支持了我国核武器设计改进和作战运用。
程开甲开创了我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领域。在他领导下,系统开展了核爆辐射环境、电子元器件与系统的抗辐射加固原理、方法和技术研究,利用核试验提供的辐射场进行辐射效应和加固方法的研究;指导建设先进的实验模拟条件,推动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辐射模拟设施,开展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促进了我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提升我国战略武器的生存与突防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程开甲院士毕生在国防科学领域辛勤耕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严谨求实,崇尚科学,无私奉献,勇于登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014

于敏,核物理学家,氢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于敏,男,19268月出生,天津宁河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9116日逝世。
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于敏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与北京大学杨立铭教授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
于敏院士投身于我国核武器事业,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在氢弹突破中,组织领导攻关小组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带领科研队伍完成了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
在核武器小型化突破中,领导突破了气态引爆弹(初级)原理和高比威力次级原理。作为小型化关键的气态引爆弹主要负责人,主持研究并解决了裂变材料的压紧、中子注入及其增殖规律、氘氚点火燃烧规律、轻重介质混合对聚变的影响、高能中子裂变反馈规律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提出了加大两个关键环节设计裕量的具体措施。气态引爆弹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可靠基础。
在中子弹突破中,作为主要领导人和参加者,提出了中子弹的设计指标,明确了中子弹探索的主攻方向,指出了某些关键技术问题和难点,研究了热核反应中等离子体过程,分析了中子弹的反应规律并归纳为三个阶段,提出了判断聚变点火裕量的主要判据和提高裕量的措施。
在核武器基础理论发展中,揭示了武器核反应内爆过程的运动规律,解决了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弛豫过程、辐射波与冲击波的传播规律等一系列基础问题。
在核武器发展战略中,与邓稼先提出了“加快核试验进程”建议。建议书提前规划了我国核试验的部署,使党中央做出果断决策,为我国争取了宝贵的10年核试验时间,为提升我国核武器水平、推动核武器装备部队并形成战斗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前瞻性作用。针对禁核试,提出了以精密实验室实验等几个方面支撑禁核试后武器研究的设想,该建议被采纳并演化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四大支柱,至今仍然是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上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于敏是一位忠于祖国、无私奉献、文理兼修、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科学家,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2015

空缺

2016

屠呦呦,女,药学家

屠呦呦,1930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a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屠呦呦的科学贡献是发现青蒿素。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得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她和她的团队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一成分“青蒿素”;率先开展“醚中干”、青蒿素单体的临床试验,证实了其治疗疟疾的临床有效性;并与合作单位共同确定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为其衍生物开发提供了条件。她和她的团队按国家药品新规,将青蒿素开发为我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第一个新药。a
青蒿素是与已知抗疟药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新化合物,改写了只有含N杂环的生物碱成分抗疟的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药物发展的新方向。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由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包括ACT的治疗,从2000年全球疟疾发病2.14亿例、死亡73.8万人,到2015年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37%60%,挽救了大约590万名儿童的生命。
屠呦呦及其团队因研制青蒿素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奖励。1978年她领导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表彰,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屠呦呦以“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10月,屠呦呦又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近年来,屠呦呦研究团队在开展青蒿素功效的拓展研究方面,获得了新进展。

赵忠贤,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忠贤,男,1941年出生,辽宁新民人,196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0多年来,除参加国防任务的几年外,他一直从事超导研究,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在百余年超导研究史中,出现了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和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赵忠贤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35K 超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赵忠贤及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推动了国际高温超导研究热潮。
赵忠贤的第二个主要贡献是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长期的坚持和积累,赵忠贤在探索新的高温超导体方面逐渐地发展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存在多种合作现象的层状四方体系中,有可能实现高温超导。基于LaFeAs(O,F)压力效应研究,赵忠贤提出轻稀土元素替代和高温高压的合成方案,率先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从26K提高到52K,显著超过了40K的麦克米兰极限。很快又合成了绝大多数50K以上的系列铁基超导体,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最高临界温度纪录。2013年,赵忠贤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5年,获得国际超导领域重要奖项Matthias
赵忠贤坚持高温超导研究40年。他注重培养人才,积极为年轻人营造良好环境。他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7

王泽山,火炸药专家

王泽山,男,19359月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火炸药专业。现为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泽山院士是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是火炸药资源化治理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系列原创性技术的发明人,为我国武器装备和火炸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作为我国火炸药领军人物,策划了我国火炸药发展的路线和战略,培养了90多名博士和大批火炸药高层次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与火炸药企业、研究所紧密结合,开启了火炸药行业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了我国进入火炸药世界强国的进程。

王泽山院士品德高尚、治学严谨、为人谦和。以“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执着与坚韧,求真务实、无私奉献,至今仍以过人精力忘我工作在火炸药研究第一线。他的精神境界和学术思想影响了几代火炸药科技工作者。

侯云德,病毒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云德,男,19297月出生,江苏常州人,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62年被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962年回国工作。现任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云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我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他在分子病毒学研究和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率先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完成了当时我国最大基因组——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一系列新型原核表达载体和病毒基因治疗载体;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抗原表位及其致癌性分子机制等,奠定了我国分子病毒学的研究基础。他率先研发出国际独创、我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国家I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α1b,实现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从无到有的“零”突破,随后又在短短数年间相继研制出1个国家I类和6个国家II类基因工程新药。他主导完成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对我国改革开放早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在中国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建设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带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组,顶层设计了我国2008—2020年应对重大突发疫情和降低三病两率的总体规划。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技术和能力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他还主导了2009年我国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应对和科技攻关,取得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成功干预的先例。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侯云德院士从事科研工作60年,科研成果根植于祖国大地和人民健康事业,为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2018

刘永坦,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永坦,男,193612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53年至1958年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58年参加工作,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刘永坦院士面向国家海防战略重大需求,开创了我国对海新体制探测技术研究领域,成功实现了对海新体制雷达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的全面自主创新。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系统突破了传播激励、海杂波背景目标检测、远距离探测信号及系统模型设计等基础理论,创建了完备的新体制理论体系,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首次完成了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技术的重大突破。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他带领团队,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形成了一整套创新技术和方法,攻克了制约新体制海防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难题,2011年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与国际最先进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2015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刘永坦院士还规划实施了对海远程探测体系化研究,逐步开展了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术的自主创新,为构建由近海到深远海的多层次探测网、实现广袤海域探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刘永坦院士在祖国北疆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培养了两院院士、大学校长、项目总师和一大批国防科技英才。刘永坦院士为人师表,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发展对海探测技术、筑起我国“海防长城”贡献力量。

钱七虎,岩石力学和防护工程专家

钱七虎,男,193710月生,江苏省昆山市人,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防护工程专业,1961年至1965年在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学习,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从事防护工程教学科研工作。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七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防护工程学家,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防护工程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为我国防护工程各个时期的建设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针对核空爆的主要威胁,钱七虎院士致力于解决战场有生力量的防护技术难题,提出了非饱和土的三自由度模型,建立了核爆炸荷载与土中浅埋工程结构相互作用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研制出核爆炸模拟试验装置,开展了防护工程结构大规模有限元数值计算,研发了可大批量运送、快速安装的轻型折叠式野战工事,并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建立了国防人防工程毁伤评估方法,有效保证了工程的总体防护效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新型钻地弹的快速发展,钱七虎院士展开了侵彻爆炸效应工程防护理论与技术研究,提出了侵彻近区介质的固体弹塑性-内摩擦-流体统一物理模型,建立了防护工程抗高速、超高速钻地弹打击计算方法,研发了新型防护材料和高抗力复合结构,成功应用于多个重要军事工程。自21世纪以来,针对核武器发展新动向,钱七虎院士提出了防护工程深地下发展方向,在国内倡导并开展了深部非线性岩石力学以及防护工程抗核武器钻地毁伤效应的研究,形成了分区破裂化、岩爆、大变形三者统一的深部岩石非线性力学理论,填补了深地下工程抗核武器钻地爆炸效应的防护计算理论的空白,解决了深地下工程建设灾变防控关键技术难题。针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安全防护需求,钱七虎院士向国家和军队提出了工程防护与信息化防护相结合、建设深地下超高抗力防护工程,以及战略通道桥隧并举、能源地下储备、防灾防空一体化发展等多项战略建议,获国家部委和军委首长批示并被采纳实施。
作为我国防护工程的领军人物,钱七虎院士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学科和学术组织,培养了50多名博士和大批高层次中青年人才,建成了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推动了我国军事防护工程抗力水平与强敌核武器和新型常规武器精确打击相抗衡。

钱七虎院士倾心竭力防护工程60年,具有强烈的报国情怀和使命感,治学严谨,淡泊名利,言传身教,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至今还经常深入国家和军队重大工程现场,以旺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辛勤工作在防护工程教学科研一线。他的严谨作风和学术思想在防护工程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2019

黄旭华,核潜艇专家

黄旭华,男,19263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核潜艇研究工作,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先后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曾庆存,大气科学家

曾庆存,男,19355月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庆存是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2020

顾诵芬,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诵芬,男,1930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诵芬是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持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为我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大中,核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大中,男,19352月出生,河北昌黎人。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曾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校长。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大中是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致力于发展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先进核能系统。他带领产学研联合团队实现了我国高温气冷堆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整体发展过程,为我国在先进核能领域逐步走向世界前沿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2021-2022

空缺

2023

李德仁,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李德仁,19391231日出生于江苏泰县,籍贯江苏镇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德仁院士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

薛其坤,试验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其坤,汉族,196212月生,山东蒙阴人,材料物理学家,理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其坤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量子态和低维超导电性等。

添加评论(当您发表评论时我们将记录您的IP地址,请勿发表违反国家法津法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