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一、前置条件法:考察全面理解能力
二、分段法:考察全面理解能力、分类逻辑与条理
三、反复回旋法:考察全面理解能力
2.“给定资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5.东汉永平12年,孝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治黄(此前黄河已泛滥几十年)。王景受命于危难之际,率几十万兵士民工,修汴渠治黄河,历时一年,用费亿钱。自王景治河后,河行新道,维持了900多年未发生大改道,是时,汴渠成为东通江淮的主要水道。王景的主要工作是修建了自荥阳至千乘的黄河大堤,治理了作为东汉槽运主要通道的汴渠。王景治河后,黄河相对安澜800年,据分析与王景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因而行河路线较优有关;另外,“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所描述的可能是一种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这对于延长行河年限也有一定作用。以上所述主要是从治黄工程的角度看问题,但据黄河水文、植保专家的研究,王景治河至隋代的500多年间,为黄河史上又一阶段,其特点是黄河下游河患相对较少,在此期间,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的记录较少,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有分支,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但其中更重耍的原因就是那时黄河输沙量的减少,否则,王景所开新河道 (如汴水),也会很快被淤积,从而使河床不断一淤高,降低其泄洪能力。这一时期黄河输沙量的减少并不是推论,而是有以下诸条事实,即在这一时期有关黄河水清的记载较多,且有“黄河清复清”的民谣。这一时期黄河输沙量的减少主要归因于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一定的恢复。安史之乱后,农牧界线又迅速北移到河套以北,大片草原又变为农田,又一次加剧了水土侵蚀,黄河下游灾害增多。五代、两宋至元、明时期,农牧界线一直游移于陕北和内蒙之间,直至清乾隆之后,农田植被更逐渐推移至阴山以北,这时整个草原几乎全部为当年生栽培作物所取代,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陕北风沙加剧,黄河下游水患频繁。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他的治黄思路和做法很值得今人研究与借鉴。
答案一(1等答案)完全按材料意思整理
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主观上,治理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有效。修建荥阳至千乘的黄河大堤,整治汴渠,因势利导缩短河道,建出水口分流泥沙。2.客观上,黄河水文、气候条件好。中游大暴雨少,下游有分支且两侧多湖泊洼地可分流水量,下游水患少。3.人口因素。上游黄土地高原人口减少,中游农业开垦少退耕还草,植被得到一定恢复,河流泥沙减少,黄河水清。
答案二:(9等)看不懂材料分段逻辑
一、 政府重视 重用专家投入巨大 2分
二、修建黄河大堤 选择河身较短 行河路线较优河道 2分
三、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 延长行河年限 1分
四、在此期间 黄河中游 大暴雨较少 1分
五、黄河下游有分支 两侧有较多的湖泊洼地 1分
六、黄河输沙两减少 黄土高原人口减少 植被得到一定回复 3分 我拿到的评分标准
能力欠缺:眉毛胡子一把抓,顺着材料往下刷。理解能力9等,不能理解材料的逻辑。当然更不能理解作者的意图。
答案三:(9等)
1、国家重视。孝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率几十万兵士民工治黄,历时一年,用费亿钱;
2、路线较优。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
3、措施有效。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延长了行河年限;
4、泄洪能力强。在此期间,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且黄河下游有分支,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河患相对较少;
5、输沙量减少。这一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复。
理由同上。
答案四:(6等)
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体现在治黄工程与水文植被两方面:
一、从治黄工程角度看:1.政府重视,用人得当,投入巨大;2.科学施治:行河路线优,河身短,地势低;3.辩证施治:修建黄河大堤、治理汴渠;并利用沿河大泽放淤,延长行河年限。
二、从水文、植保角度看:1.时期特殊,中游大暴雨少,下游河患少、有分支,两侧有湖泊洼地;2.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恢复,黄河输沙量减少;3.农牧界线未北移,有大片草原,水土侵蚀少。
理解了材料的逻辑,符合作者意图。
归纳能力也达到要求。但回答问题能力差。答非作问。
答案五:(特等,考考奔一里司令)
答案: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既有主观治理原因也有客观自然因素。1、王景治河措施得当、科学有效:兴修黄河大堤和汴渠,选择河身较短、地势较低的较优行河路线,建设和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2、自然条件有利:这一时期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下游分支较多,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使黄河下游水患减少;3、人文环境有利: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复,使得黄河输沙量减少。
即能按材料分段回答,又能概括出哲学理论---内因外因关系。回答问题上简洁,分别用了有效、有利、有利来回答原因。而不像其它机构答案:从某某角度看,从某看,这种实际上答非所问的句式,没有直接回答原因。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徒’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10分)
要求:简明、完整。不超过200字。
4.“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是被广泛宣传的一句口号。黄河的健康标准是什么呢?①②③④⑤通常说法有四条,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②初闻此话,似觉有理,但实际上这不能算作黄河自身的健康标准。从黄河的发育史上可知,③在有人类之前的许多年,黄河曾是互相之间并不连通的四段,最下面的一段为三门峡所阻隔未能入海,那时它是一条内陆河,而此时黄河的生命非常健康,正处于它的蓬勃发育时期。④因此,若舍掉人类存续与黄河的相互关系,单讲黄河本身而言,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徒”,这是一个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否则,也就不会有25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平原,而这恰是几亿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自I94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导治黄以来,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决口,可谓“三年安澜”;其后几十年固堤防洪成了治黄的主要手段,成绩很大,⑤但代价也很大,其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这为未来埋下了很大隐患。
某机构答案:
“善淤、善决、善徙”是说黄河容易泥沙淤积、决堤泛滥、改变河道,这是黄河流域自然风貌造成的,是黄河几千年来呈现的自然规律。
猴哥答案第一问:1、善淤:黄河多泥沙,泥沙需要淤积,治理黄河一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二是合理安排泥沙的去向;2、善决:由于山洪暴发等自然因素,黄河经常泛滥决堤,治理黄河必要的堤防必不可少;3、善徙:历史上黄河多次变更河道,黄河并不是安于在一个地方的,是“不安分”的河流。综上所述,黄河多泥沙、多决口、多迁徙的规律指导我们治理黄河要尊重黄河自身规律,不能一味的堵,要给泥沙找到合理的出口,在黄河经常改道的地方探索人类为黄河让道等人与黄河统一的和谐之路。
华图网络答案
善淤、善决、善徙”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河沙,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这是黄河自身千百年来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黄河的规律一方面发育了华北平原,构成了中国人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黄河也对群众构成威胁;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指示体现了对黄河规律的认识,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
华图培训班答案
(黄河自身规律主要是“善淤”,即黄河由于地质地貌等原因携带泥沙多,在中下游容易淤积堵塞喝道;“善决”指黄河容易决堤;“善徙”指黄河容易改道;千百年来经常如此。对于人类来说,黄河易淤易决易徙的特征既可以造福人类,但也可能对人类生产生活形成威胁。必须从遵循黄河自身规律出发,充分利用其特性,因地制宜。
中公 黄河自身规律主要体现在“三善”上。 (1)善淤指黄河易淤积。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之一,黄河携带的泥沙大量淤积河道,使黄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 (2)善决指黄河易决口。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黄河公决口1590次,可谓三年两决口。 (3)善徙指黄河易改道。两千五百四十年间,黄河共改道26次,可谓百年一改道,由此冲刷出了华北平原,也导致黄河居民“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光华答案
“善淤、善决、善徙”是说黄河容易泥沙淤积、决堤泛滥、改变喝道,这是黄河流域自然风貌造成的,是黄河几千年来呈现的自然规律。 要客观看待这一规律,认识到如果对黄河治理一味修筑堤坝堵截,只会使河床不断淤高,不但增加治理的成本,还会造成更大的隐患。要善淤利用黄河泥沙多、容易泛滥的规律,在治理过程中不盲目堵塞河水,而是善用疏浚的方式,将大水和泥沙分流,以保证治理的切实有效。
高守国答案:
黄河由西向东流入大海,含沙量大,容易淤积泥沙,抬高下游河床;容易决口溃口,水旱灾害频发;河道容易迁徙改道。黄土高原的植被水土保持的越好,黄河的含沙量越小,反之越大。黄河上游污染,下游污染会更加严重。黄河泛滥能冲击形成广袤富蔗的平原。黄河规律是人们几千年来治理黄河实践的宝贵经验总结,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治理黄河,要尊重黄河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把黄河的事办好。
一、“给定资料2”中的文章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重要的财富。”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见解。(15分)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250字。赋分说明
1.没有表明态度扣1分;
2.以上六点答出任意五点即可,每点3分,很多15分;
3.每点根据概括是否准确以及表述是否清晰等情况,酌情给1-3分;
4.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1-2分;
5.错别字3个字扣1分;
6.超出50字以上扣1分。
参考答案
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凸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对其进行保护的紧迫性,具体表现在:一、承载传统精神,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形式。二、是活着的文化,具有实用性。三、消失速度快,无法再生,面临断裂危险。四、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活力,可与物质文化相互促进,推动物质文化的发展。五、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六、可以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鉴赏力。因此,我们在保护文化的过程当中要做到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物质与非物质并重,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
孙笔 张 晓龙【参考答案】
这一说法表达的内涵是:长城、故宫仅是古文明的躯壳,它已失去实用性。而戏曲、秧歌、剪纸、刺绣等才是鲜活的文化,它集中体现了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还传承着独有的民族精神,可以让人获得精神归属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毁灭便无法再生,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然而由于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不够,导致其遭遇危机;某些政府官员在文化理解上的误区未能增加文化内涵,却伤害了文化。因此,还需推行全民保护与科学保护,通过一系列的全面系统的保护工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